唐代陸羽茶經中記錄下的 二十四事 (器具) - 韓奕手繪
以這張圖及解釋陸羽在茶經中,雖無繪圖,但用文言文解釋的二十四個必備物品。
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這是說一般勞動工作。茶藝是一種物質活動,更是精神藝術活動,器具則更重要講究,不僅要好使好用,而且要有條有理,有美感。所以,早在《茶經》中,陸羽便精心設計了適於烹茶、品飲的二十四器。
**** 潮汕烹茶四寶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想要泡壺好茶就不能缺少「茶室四寶」,所謂的「茶室四寶」即潮汕爐、玉書(石)煨、孟臣罐、若琛甌,對於茶藝愛好者們來說缺一不可。
[潮汕爐]
過去原文簡單介紹是以: 為生火煮茶之用,以中國道家五行思想與儒家為國勵志精神而設計,以鍛鐵鑄之,或燒制泥爐代用。 風爐主要作用是生火煮茶,外形是三足鼎的樣子,頸部有刻紋,腹部開口以便燒火通風。風爐的設計理念是以我國古代五行思想和儒家為國勵志精神為核心,以鍛鐵鑄造,或以紅泥代燒。
潮汕爐是燒開水用的火爐,台灣現在要找到近代風爐的可以去 #三徑就荒 即可使用到。廣東潮州、汕頭出產的風爐,有陶質的、有白鐵皮的,故起名為「潮汕爐」。小巧玲瓏,可以調節風量,掌握火力大小,以木炭作燃料,此爐在現代亦使用較少。碳通常需要養炭灰,老炭灰效果好,也可以改善房間內的溼度,平均降在40% RH 的相對濕度內,而且會使空氣變好效果,相當神奇。
茶藝館裡,所見到的有三種燒水用具。一種是紫砂的小爐子,爐內可放置小小的固體酒精燈,配合大的紫砂壺燒水。也有用蠟燭加熱的。但是,無論是固體酒精還是蠟,需注意不能有味道和煙;一種是可保溫電熱器,不鏽鋼壺置於電熱板上;另一種則是磁感應燒水器,玻璃壺(底部是不鏽鋼)可放在感應盤上。這三種用具,以紫砂爐配紫砂壺最有意境,合乎品茶之道,只是較重而易損壞,不方便攜帶至遠處。如今大多以電子式的黑金爐,以及瓦斯爐,酒精燈的方式加熱來取代。
[玉書(石)煨]
玉書(石)煨,即燒開水的壺,是赭色薄瓷扁形壺,容水量約為250毫升。水沸時,蓋子「卜卜」作聲,仿佛在喚人泡茶。現代已經很少再用此壺,一般的茶藝館,多用宜興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壺,多為南瓜形或東坡提梁壺形,也有用不鏽鋼壺的,用電,可保溫。
以前通常以,釜來呈現。
古人說的釜,並不是指斧頭,而是一種容器。這裡的釜是用來煮水烹茶的,有點像現在的日本茶釜。多數是鐵釜,唐代飲茶之風興盛,製造瓷器技術進步,又有瓷釜、石釜,富戶還有銀釜。
[孟臣罐] (明代以後才有)
孟臣罐,即泡茶的茶壺,為宜興紫砂壺,以小為貴。壺的大小,因人數多少而異,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壺。不是所有的紫砂茶壺稱為「孟臣罐」,因為明末清初時有個制壺大師叫做惠孟臣,他製作的小壺非常聞名,壺底銘有『孟臣』二字,「孟臣罐」也稱「沖罐」或「蘇罐」。「沖罐」可能是因潮語只講「沖茶」不講「泡茶」;「蘇罐」的「蘇」字當指「蘇州」或「江蘇」。
[若琛甌]
若琛甌即品茶杯,是白瓷翻口小杯,杯小而淺,容水量約10-20毫升。現在常用的飲杯(區別於聞香杯),有兩種。一種是白瓷杯,另一種是紫砂杯,內壁貼白瓷。也有純紫砂的飲杯,但不利於茶的色澤。
「若琛甌」是一種薄瓷小杯,薄如紙,白似雪,小巧玲瓏,酷似半個桌球和微型飯碗,3隻小杯疊起來可含於口內而不露。古代正宗的若琛茶甌產於江西景德鎮,杯底有「若琛珍藏」字樣。
用如今人的觀念來看,飲一杯茶有這麼多雜亂的用具好像難以了解。但在古代人說,則是完結必定禮儀,使喝茶蘭交至精的必定進程。用器的進程,也是享用制湯、造華的進程。其實,現代烹飪所用用具較陸羽二十四器更為雜亂,只不過廚師作,客人吃,不知其間艱苦罷了。中國古代茶人,用這樣細膩的描繪體會自煎自食的趣味,也從中表現理論精力。陸羽其時便闡明,所謂「二十四器必備」,是指正式茶宴,至於三五友人,偶而以茶自娛,可據情簡化。
整理人:荼公子 - Han-Yi 韓奕
留言列表